相信很多人看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曾获2002年奥斯卡奖的科幻电影AI,在电影里一对夫妇领养了一个机器人作为自己的孩子,这个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具有喜怒哀乐,在它的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这样的科幻情景离现实又有多远呢?
人脑的工作本质是由神经元组成的,庞大的神经网络构成了人脑的基本结构:负责处理思维活动的大脑、负责协调运动的小脑以及与之相连的脑干。
人工智能最早便是通过模拟人脑而诞生的。比如多个输入层“神经元”负责接收和处理输入信息,然后将信息上传到少量输出层“神经元”,经过处理后做出决策。因此,通过算法的进化,人工智能通过整合内存和环境信息,能够独立决策和解决问题。
科学家不断地努力开发和大脑一样轻便、适应性强的人工智能,但现有的技术仍然不能在低功率下有效模拟大脑。
现在,在《科学进展》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人脑中再次获得了灵感,他们开发了氧化物超晶格纳米线,使得电子在纳米线提供的二维平面上自由移动,从而形成准2DEG,从而形成人工突触。在光照下,氧化超晶格纳米线上的自由电子会与周围的氧分子发生反应,从而改变人工突触的导电性,模拟大脑中的突触可塑性。
其能量消耗低,几乎等于大脑突触的能量消耗。同时,人工突触可以处理数据和识别模式,可塑性和容错性更强。
2021-12-03 08: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