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极简史

智能型机器人是最杂乱的机器人,也是人类最希望可以提前制造出来的机器朋友。然而要制造出一台智能机器人并不简单,仅仅是让机器模仿人类的行走动作,科学家们就要付出了数十乃至上百年的努力。


20世纪20年代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中,依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20世纪30年代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作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操控,能够行走,会说77个字,乃至能够抽烟。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愈加具体。

20世纪40年代

诺伯特·维纳出版《操控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操控和通讯的科学》,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操控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首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主动化工厂。

20世纪50年代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可以创建周围环境的笼统模型,假如遇到问题,可以从笼统模型中寻觅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讨方向。

20世纪60年代

机器人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迅速发展,开始出现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

20世纪70年代

工业创新出现具有视觉、触觉和肢体控制系统的机器人,以及太空机器人;


20世纪80年代

机器人特别是机器人玩具,进入了主流消费市场;

20世纪90年代

出现外科手术机器人、火星漫游机器人和多种机器人宠物;

21世纪00年代

出现人形机器人,以及四腿军用负重机器大狗;


21世纪10年代

有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出现了能自己开门的自主机器人狗,能在障碍物上奔跑和跳跃的复杂拟人机器人,能流利聊天的机器人。在我们的周围,具有更好的算法和更强大的处理器的机器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