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是否拥有意识?AI会像人类一样吗?

图片

前不久,OpenAI 的首席科学家 IIya Sutskever 就曾在推特上发起对 AI 意识的讨论。当时,他说:如今的大型神经网络可能已初具意识。


他的观点立即引起了一众 AI 大咖的讨论。唇枪舌战几回合后,也没有讨论出结果,这是一个关于源头的问题。如果需要讨论「AI 意识」,那么:什么是「意识」?


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从事人工智能及其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解释说:物质运动变化创生万物,生物的生理活动支持着神经活动,神经活动涌现意识(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意识感受生理表现并指导意向性心智活动的实现,从而反观认知万物之理。


然而,从哲学上来看,人类对于“自我意识”的认识仍然是特别的模糊。因此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既很难想象,又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自“ 深度学习 ”和“ 神经网络 ”问世并不断进步以来, 人工智能(AI)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然而关于机器人产生“意识”方面的研究确实争论不断。


图片

曾任 OpenAI 研究科学家的学者 Amanda Askell Askell 认为更高级的智能和自觉意识更相关,这也可以将人类和其它动物有效地区分开来。现象意识强调主体的体验过程,侧重感觉、经验,被动注意;而自觉意识则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强调主体在主观上的主动留意。


她认为当下的 AI 系统比椅子更有可能具有现象意识,但远不如老鼠有意识,甚至还没有昆虫、鱼或双壳类动物有更多意识。


她把 AI 系统大致类比为植物的区域——由于植物的行为方式似乎需要规划,并且可以做出一些看似需要内部和外部交流的事情。AI 系统似乎也有类似的行为。


不过她也确信,AI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在未来会比植物或双壳类动物具有更大的意识潜力。尤其未来有更多受生物启发的神经网络的AI研究可能会产生更多与意识相关的架构、行为和认知系统。


图片

说了这么多,那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需要通过什么条件来实现自我意识呢?


在意识方面,意大利巴勒莫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Chella教授用10年时间开发了CiceRobot机器人研究项目,通过模拟人的意识产生逻辑,实现了一种自我意识的认知结构机制。


该机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亚概念感知部分、语言处理部分和高阶概念部分:


亚概念感知是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


语言处理即对语言的识别与回应;


高阶是对机器人内部世界的感知;


通过机器人的高阶感知,就形成了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机器人。



这项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逻辑形式化方法与概念空间组织相结合,强调对外部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能力,并对外部环境进行内部模拟,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基础。


那么,AI 是否有意识重要吗?与学者们面红耳赤的激烈争吵不同,大部分吃瓜群众会觉得,人工智能产生意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毕竟在大部分未来主题的电影中,AI都是具有意识和情感的。因而AI 是否有意识并不重要,这可能是影视作品带来的一种错觉。


最后,我们对 AI 意识的理解多一分,对人类本身的理解就多一分。因此,对 AI 意识的讨论虽暂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但讨论本身已是一种进步。期待更多的 AI 意识研究工作。